怎么活?(根本上)
成为你自己,而不成为常人
“成为你自己”,这声来自存在主义哲学的呼唤,穿透了历史的迷雾,至今仍在叩击着每个渴望觉醒的灵魂。在群体意识的裹挟下,“常人”的生存方式如同无形的枷锁,将个体的独特性消解于标准化的生活模板中。而存在主义哲学以其犀利的洞察,揭示了人如何通过自由选择与责任承担,挣脱“常人”的桎梏,实现本真的存在。
一、“常人”的沉沦:存在的迷失
海德格尔曾言,“常人”(Das Man)是现代社会最隐蔽的异化形态。在“常人”的世界里,个体的思考被舆论替代,选择被惯例支配,甚至连痛苦都成了可复制的商品。克尔凯郭尔提出的“人生三绝望”——“不知道有自我”“不愿意有自我”“不能够成为自我”,正是对“常人”生存状态的精准诊断。许多人终其一生困于社会角色的扮演,用他人的期待丈量自我价值,却在日复一日的“伪存在”中陷入虚无的深渊。这种迷失,正如萨特笔下的“自欺”(Bad Faith),是对自由的逃避,更是对生命可能性的自我阉割。
二、存在的觉醒:自由与责任的悖论
存在主义的核心命题“存在先于本质”宣告了人的主体性:人没有预设的本质,唯有通过行动才能定义自身。尼采的“超人哲学”进一步强调,真正的自我实现需要“重估一切价值”,以权力意志打破传统道德的枷锁,在混沌中开辟属于个体的意义疆域。然而,自由并非肆意妄为。萨特指出,“人被判定为自由”,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就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,明知推石上山的努力注定徒劳,却依然以反抗的姿态赋予荒谬以尊严——这种对命运的清醒认知,正是存在主义者的英雄主义。
三、本真存在的实践:选择与创造的辩证法
成为自己,是一场需要勇气与智慧的修行。海德格尔的“向死而生”提醒我们,唯有直面死亡的终极边界,才能跳出琐碎的日常,以本真性(Authenticity)重构生命的优先级。克尔凯郭尔提出的“人生三阶段”则提供了实践的路径:从感性阶段的享乐外驰,到伦理阶段的自我规训,最终跃入宗教阶段的信仰超越,个体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对“常人”世界的背离,也是对自我可能性的开拓。这种创造并非孤独的独舞,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,人在“界限境遇”中的抉择,往往通过与世界的对话完成对自我的确认。
四、超越“常人”:在荒谬中起舞
现代社会将效率与服从奉为圭臬,但存在主义者拒绝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化零件。加缪在《局外人》中塑造的默尔索,以冷漠对抗虚伪的社会规训;萨特通过《恶心》中的洛根丁,揭示了“常人”世界逻辑崩塌后的觉醒。这些文学形象启示我们:成为自己,需要如尼采所说的“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”,在集体的喧嚣中守护内心的火焰。即使面对荒诞,人依然可以通过艺术、爱与反抗,在虚无的底色上绘制出独属于自己的意义图腾。
结语
“成为你自己”并非一句轻巧的口号,而是一场与惯性对抗的终身革命。存在主义哲学撕开了“常人”世界的温情面纱,将自由的重负与荣光同时交还于个体手中。当我们在每一个当下做出真诚的选择,在责任的承担中雕刻生命的形状,便是对“常人”最有力的背叛,也是对存在最深情的回应。如里尔克所言:“倘若你的人生贫瘠,不要怪罪命运,责怪自己吧;告诉自己,你还不够诗人,不足以唤起它的丰盛。”唯有成为自己,才能让存在如火焰般照亮这荒诞的宇宙。
参考文献
克尔凯郭尔关于存在与人生三绝望的论述(2024年傅佩荣读书笔记)
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与自由选择(2020年坤鹏论)
存在主义哲学原则与文学表达(搜狗百科)
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与责任(百度百科)
存在主义课程内容中的哲学实践(仰心理课程)